背景介绍
医生的晋升之路犹如“升级打怪”,从医师到主治医师,再到副主任医师,最后荣升为主任医师,在这条道路上面临重重关卡。其中,在主治医师晋级为副主任医师时,在三级医院工作的主治医师必须有去基层医院工作半年的经历。在医生圈中,这被称为“下乡”。
对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而言,他们的“下乡”地点则定于上海医疗急救中心——这一承担着全市2千多万市民日常医疗急救服务的地方,我院的麻醉科“下乡”医生将会跟着120急救车一起,冲锋于急救的第一线。
人生第一次遭遇心脏骤停
我是麻醉科刘宇琦。今年上半年,我来到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工作。不到两个月,正式独立当班还不到一个月,我就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公共场所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。
2月16日临近中午,地铁二号线陆家嘴站,一个年仅29岁的女性在走出地铁车厢后倒在了站台上。
接到命令时,我们的急救车还在浦西,但已经是当时可以调动的最近的救护车了。
一路狂奔到患者身边,就看见现场的地铁工作人员在不断做着胸外按压。
我们接手后,进过简单的检查,发现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、呼吸已经停止。心电图显示室颤,立即进行除颤。
第一次120J除颤仍然没有窦性心率。胸外按压继续,同时开放静脉,进行气管插管。
气管插管是我的老本行,没有问题。但由于此时患者外周血管极度收缩,在进行开放静脉时我接连穿刺两次都没有成功。好在第三次换个手臂,留置针置管成功……作为麻醉医生,心里当然最明白建立静脉通道的重要性。
我们继续CPR,同时肾上腺素每2-3分钟注射1mg。
第二次除颤之后,窦性心律出来了!我们心里一阵欢欣,但可惜,窦性心律持续了不到10秒又变成了室颤……
再来一轮胸外按压和除颤,除颤能量调整到150J。这第三次除颤后,心跳彻底恢复成窦性心律了。
来不及高兴,我们必须马上把病人转送到东方医院,虽然院前急救我们成功恢复了病人的心跳,但病人最后的结局还得靠后续专业的治疗。
向医院作了危重病人预报后,救护车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赶往医院,病人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抢救室进一步治疗。
等我们完成这个病人的转运后,救护车上每个人都已经浑身上下被汗水浸透了……我们这辆救护车上一共有四个人,一个医生、一个驾驶员、两个担架员。可别小看我们的驾驶员和担架员,他们都是经过专业急救培训的急救人员,关键时刻大家密切合作才能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救护车上的四人团队(刘宇琦:右一)
在公共场所进行抢救,压力巨大。地铁里面人员密集,围观者众多,这对我们的工作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。得益于地铁工作人员的急救措施,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;更得益于我们救护车上四人团队的通力合作,才在与死神搏斗的战役中占据上风。
虽然这个年轻的生命被从死神手中夺回,但还是因为缺氧时间过长,患者脑功能受损,还未能清醒。她即将面临着漫长的脑功能恢复,更悲观的可能是她也许会一直沉睡下去,成为植物人……